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临床前研究中相关组织学的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
临床前研究中相关组织学的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8-29 12:23 浏览量 : 1

在临床前研究中,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技术通过融合光学对比度与声学分辨率的优势,显著提升了组织学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其核心优势及典型应用场景如下:


一、技术优势:突破单一模态的局限性

1.结构-功能一体化成像

超声成像(US):提供实时、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信息(如肿瘤边界、血管形态),但无法区分组织功能状态。

光声成像(PA):基于光声效应,通过检测生物分子(如血红蛋白、脂质)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超声波信号,实现高对比度功能成像(如血氧饱和度、代谢率)。

双模态融合:PA提供功能信息(如肿瘤血管密度、氧合状态),US提供解剖定位,二者结合实现“结构-功能”同步可视化,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同时评估边界与血管新生。

2.多参数重建与分子特异性

光谱解混技术:通过切换激光波长(如700nm/850nm),区分不同发色团(如血红蛋白与脂质),实现多参数定量分析。

外源性造影剂增强:纳米颗粒(如金纳米棒、碳纳米管)或荧光分子可特异性标记肿瘤新生血管或炎症区域,检测限低至10pM,显著提升成像灵敏度。

3.动态监测与实时反馈

高速成像能力:结合GPU加速算法与压缩感知技术,实现30帧/秒的实时成像,适用于自由活动动物的动态研究(如呼吸、心跳对图像的影响补偿)。

无标记成像:无需荧光标记即可观察细胞运动、分裂等过程,避免标记毒性并简化实验流程。


二、典型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肿瘤研究

血管新生监测:PA定量肿瘤血管密度与氧合状态,US评估肿瘤边界,指导抗血管生成治疗。例如,在乳腺癌模型中,双模态成像灵敏度达92%,较单一超声提升17%。

治疗响应评估:通过PA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状态,US观察瘤内细胞浸润模式,实时评估免疫治疗或化疗效果。

2.心血管疾病

斑块易损性评估:PA区分斑块内脂质核心与纤维帽,US测量斑块应变,联合预测破裂风险。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该技术可全面观测薄纤维帽、脂核及巨噬细胞活动。

心肌灌注成像:PA定量心肌血容量,US评估室壁运动,综合评价心肌活力,为心梗治疗提供依据。

3.神经科学

脑功能成像:结合超声血氧水平依赖(BOLD)效应与PA神经递质敏感成像,解析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例如,在癫痫模型中,PA检测发作期血红蛋白浓度变化,US引导立体定向电极植入。

脑疾病模型:光声-超声双模显微镜系统可清晰成像小鼠虹膜血管、眼底血管及黑色素上皮层,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

4.炎症与免疫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评估:北京协和医院团队利用多模态PA/US成像定量评估滑膜组织氧饱和度(SO₂),发现低氧状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为炎性关节病活动度精准评估提供新策略。

免疫细胞追踪:基因编码光声报告基因(如BphP1)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深度限制,实现活体深脑神经元活动监测。


三、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1.穿透深度与分辨率平衡

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激光可实现5cm穿透深度,但需权衡分辨率(通常100-500μm)。超振荡透镜或微球阵列技术可将横向分辨率提升至λ/7(约65nm),但仅限于表层成像。

2.系统小型化与智能化

集成微型激光器(如光纤激光器)与柔性超声阵列,开发可穿戴式多模态成像设备,用于自由活动动物研究。

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如U-Net架构),实时补偿呼吸/心跳引起的图像畸变,提升活体成像稳定性。

3.临床转化与标准化

目前全球仅5款光声设备获FDA/CE认证,主要瓶颈在于激光安全标准(IEC60825)限制与成本控制。半导体激光器替代固态激光器可使系统成本降低60%。

NIST正在建立仿体测试标准(如ZB-2023-179),涵盖波长校准到定量分析的12项参数,以提升可重复性。


cache
Processed in 0.00518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