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浮细胞(如淋巴细胞、肿瘤悬浮细胞、CHO 工程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实验研究中,死细胞的积累是常见问题。死细胞会释放核酸酶、蛋白酶等有害物质,破坏培养基成分、引发活细胞凋亡,同时其碎片会干扰流式检测、细胞分选、蛋白纯化等后续实验,导致数据偏差或实验失败。因此,高效、温和地去除悬浮细胞中的死细胞,是保障细胞培养质量与实验准确性的关键技术环节。目前主流去除技术基于 “活细胞与死细胞的物理特性差异(密度、大小、沉降速率)” 或 “分子标志物差异” 设计,需根据细胞类型、样本量及实验需求选择适配方案。
一、基于物理特性的死细胞去除技术:温和高效的常规选择
悬浮细胞中活细胞与死细胞的物理特性差异(如密度、体积、变形能力)是物理去除方法的核心依据,这类技术操作简便、对细胞损伤小,适合常规实验室场景。
1. 密度梯度离心法:基于密度差异的精准分层
密度梯度离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梯度介质(如 Ficoll-Paque、Percoll、OptiPrep)构建连续或不连续密度梯度,通过离心力使活细胞与死细胞因密度不同在梯度中处于不同分层,从而实现分离。
操作要点:需根据目标细胞密度选择梯度介质 —— 例如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时,常用密度 1.077g/mL 的 Ficoll-Paque 溶液,活淋巴细胞密度略低于该值,会浮于梯度液上层,而死细胞、红细胞密度更高,沉于梯度液下层或管底;培养的肿瘤悬浮细胞(如 Jurkat 细胞、K562 细胞)密度通常为 1.050-1.060g/mL,可选用 Percoll(可自主调节密度)构建 1.040-1.070g/mL 的不连续梯度,通过 300-400×g 离心 15-20 分钟(室温或 4℃,避免高温损伤细胞),活细胞会富集于 1.050-1.060g/mL 的界面层。
优缺点:优点是回收率高(活细胞回收率可达 80%-90%)、纯度高(死细胞去除率>95%),且梯度介质(如 Percoll)渗透压与细胞内环境接近,对活细胞损伤小;缺点是需优化梯度密度与离心参数,操作时间较长(约 30-60 分钟),不适合超大量样本(如 10¹⁰以上细胞)的快速处理。
2. 低速离心沉降法:基于沉降速率的简易分离
低速离心沉降法利用活细胞与死细胞的沉降速率差异(活细胞形态完整、密度均匀,沉降速率较死细胞更稳定),通过控制离心力与时间实现分离,适合对纯度要求不高、样本量较大的场景(如大规模 CHO 细胞培养)。
操作要点:将细胞悬液(浓度 1×10⁶-1×10⁷ cells/mL)置于离心管中,以 50-100×g 低速离心 5-8 分钟 —— 此时活细胞因沉降速率较快,会部分沉淀于管底,而死细胞(多为肿胀或破裂状态,密度低)多悬浮于上清液中;小心吸取上层 1/3-1/2 上清液丢弃(含大量死细胞),保留管底活细胞,用新鲜培养基重悬后即可。若需提高纯度,可重复操作 1-2 次,但需注意每次离心后活细胞回收率会下降 5%-10%。
优缺点:优点是操作极简便(无需特殊试剂)、耗时短(10-20 分钟)、成本低,适合应急处理;缺点是纯度较低(死细胞去除率仅 60%-70%),易因离心力过高导致活细胞沉淀不完全或损伤,需提前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离心参数。
3. 过滤法:基于体积差异的快速筛选
过滤法利用活细胞与死细胞(及碎片)的体积差异,通过特定孔径的滤膜过滤细胞悬液,截留活细胞、去除小分子死细胞碎片,适合死细胞以碎片形式存在的场景(如细胞培养后期、冻融复苏后)。
操作要点:选择孔径略小于活细胞直径的滤膜(如淋巴细胞直径约 8-10μm,选 7μm 滤膜;肿瘤悬浮细胞直径约 12-15μm,选 10μm 滤膜),滤膜材质优先选用亲水性聚醚砜(PES)或尼龙,避免疏水性材质吸附细胞;将滤膜安装于过滤漏斗,用少量新鲜培养基湿润滤膜后,缓慢加入细胞悬液(流速<1mL/min,避免压力过大损伤细胞),待过滤完成后,用 5-10mL 培养基冲洗滤膜 2-3 次,收集滤膜上截留的活细胞。
优缺点:优点是快速(5-10 分钟)、可处理大量样本,适合去除死细胞碎片;缺点是无法分离完整死细胞(若死细胞体积与活细胞接近),且滤膜可能吸附部分活细胞(吸附率通常<5%),需提前检测滤膜对目标细胞的吸附性。
二、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死细胞去除技术:高纯度分选的精准方案
当实验对活细胞纯度要求极高(如单细胞测序、细胞移植)时,需基于活细胞与死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差异(如细胞膜完整性、表面抗原)进行分选,核心技术包括免疫磁珠分选法与流式细胞术分选法。
1. 免疫磁珠分选法:基于细胞膜完整性的靶向去除
免疫磁珠分选法利用 “死细胞细胞膜破损,暴露胞内抗原(如磷脂酰丝氨酸外翻、DNA 片段)” 的特性,通过偶联特异性抗体的磁珠结合死细胞,再利用磁场分离死细胞与活细胞。
操作要点:常用靶向死细胞的抗体包括抗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 V)抗体(死细胞早期膜外翻标志物)、抗单链 DNA(ssDNA)抗体(死细胞 DNA 降解标志物);将细胞悬液与磁珠(如 10μL 磁珠 / 1×10⁶ cells)在 4℃避光孵育 10-15 分钟,期间轻柔混匀,避免磁珠聚集;将孵育后的细胞悬液加入磁场分离柱,死细胞因结合磁珠被截留于柱内,活细胞随洗脱液流出,收集洗脱液即可获得高纯度活细胞。
优缺点:优点是纯度极高(死细胞去除率>98%)、特异性强,可同时去除完整死细胞与碎片;缺点是成本高(磁珠价格昂贵)、操作需严格控制温度与孵育时间(避免抗体非特异性结合),适合小样本(1×10⁵-1×10⁷ cells)的高纯度分选。
2. 流式细胞术分选法:多参数筛选的极致精准
流式细胞术分选法通过荧光染料标记死细胞,结合流式细胞仪的多参数检测(荧光信号、散射光信号),精准识别并分选活细胞,适合对细胞纯度与活性要求极高的实验(如干细胞培养、细胞功能检测)。
操作要点:常用死细胞荧光染料包括台盼蓝(无法进入活细胞,死细胞呈蓝色)、PI(碘化丙啶,仅进入死细胞与 DNA 结合,激发后发红色荧光)、7-AAD(死细胞特异性染料,发红色荧光,对活细胞毒性更低);将细胞悬液与荧光染料(如 PI 终浓度 5μg/mL)在室温避光孵育 5-10 分钟,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 —— 活细胞因无荧光信号、散射光信号稳定(形态完整)被识别,死细胞因荧光阳性被排除,通过分选模块收集活细胞,分选后需用培养基洗涤 1-2 次去除残留染料。
优缺点:优点是纯度最高(活细胞纯度可达 99% 以上)、可同时分析细胞活性与表面标志物(如分选 CD4⁺T 活细胞);缺点是设备昂贵(需流式分选仪)、操作复杂(需专业人员)、分选速度慢(每小时约 1×10⁶ cells),且高速分选可能对活细胞造成一定损伤(活性下降 5%-10%)。
三、关键操作注意事项与技术选择原则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均需注意以下核心要点以保障活细胞质量:
1.无菌操作:所有试剂(梯度介质、磁珠、滤膜)需无菌处理,操作过程在超净台内进行,避免污染;
2.温和处理:离心时避免过高转速(>500×g),过滤时避免压力过大,孵育荧光染料或磁珠时避免剧烈振荡,减少活细胞损伤;
3.活性验证:去除死细胞后,需通过台盼蓝染色(活细胞拒染)或 MTT 法检测活细胞比例,确保活细胞活性>90%(常规实验)或>95%(精准实验)。
技术选择需遵循 “需求适配” 原则:
常规培养、样本量大、成本敏感:优先选低速离心沉降法或过滤法;
常规实验、对纯度有要求:选密度梯度离心法;
精准实验(如细胞移植、蛋白表达)、小样本:选免疫磁珠分选法;
极致纯度需求(如单细胞测序、干细胞研究):选流式细胞术分选法。
悬浮细胞中死细胞的有效去除,是保障细胞培养稳定性与实验可靠性的基础。不同技术各有优劣,需结合细胞类型、实验目的与样本特征灵活选择,同时通过规范操作减少活细胞损伤,最终实现 “高效去除死细胞、最大保留活细胞活性” 的目标,为后续细胞功能研究、药物筛选或产业化生产提供高质量细胞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