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类器官共培养体系通过引入特定细胞类型,模拟体内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微环境,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生理或病理过程。以下从共培养的细胞类型、作用机制、应用场景及技术要点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共培养的常见细胞类型及作用
1. 免疫细胞
T细胞(CD4+/CD8+)
作用:模拟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T细胞对类器官(如肿瘤类器官)的浸润、杀伤作用及免疫逃逸机制。
应用:筛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的疗效,优化CAR-T细胞治疗策略。
案例:在结直肠癌类器官共培养中,T细胞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肿瘤细胞通过上调PD-L1表达抑制T细胞活性。
巨噬细胞(M1/M2型)
作用:M1型巨噬细胞促进炎症反应,M2型巨噬细胞参与组织修复和肿瘤进展。共培养可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对类器官的影响。
应用:探索炎症性肠病(IBD)中巨噬细胞与肠类器官的相互作用,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
2. 间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作用: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生长因子(如TGF-β、HGF)和细胞因子,促进类器官增殖、迁移和耐药性。
应用:在胰腺癌类器官共培养中,CAFs通过旁分泌信号激活肿瘤细胞EMT(上皮-间质转化),增强侵袭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MSCs)
作用: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或通过分泌外泌体调节类器官功能。
应用:在肠类器官共培养中,MSCs可促进肠上皮修复,模拟肠道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3.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等)
作用:与类器官共培养形成血管网络,模拟肿瘤血管生成或组织灌注。
应用:在肿瘤类器官中,内皮细胞可形成功能性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并促进转移;在肝类器官中,血管化可提高代谢功能。
4. 神经细胞
肠神经系统(ENS)细胞
作用:与肠类器官共培养,模拟肠-脑轴互动,研究神经信号对肠蠕动、分泌和免疫的调节。
应用:探索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中神经与肠上皮的交互作用。
5. 微生物细胞
益生菌/致病菌
作用:研究肠道菌群与肠类器官的相互作用,如益生菌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或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的侵袭机制。
应用:开发微生物疗法治疗IBD或感染性疾病。
二、共培养的作用机制
1.旁分泌信号
共培养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6、TGF-β)、生长因子(如EGF、VEGF)或代谢物(如乳酸、丁酸)调节类器官行为。例如,CAFs分泌的HGF可激活肿瘤类器官中的c-Met通路,促进增殖。
2.细胞间直接接触
通过黏附分子(如E-cadherin、整合素)或间隙连接(如connexin)实现细胞间信号传递。例如,T细胞与肿瘤类器官的直接接触可诱导穿孔素/颗粒酶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机械力传导
共培养细胞通过基质变形或细胞收缩产生机械力,影响类器官形态和功能。例如,成纤维细胞收缩可改变类器官周围的ECM刚度,激活YAP/TAZ机械转导通路。
三、应用场景
1. 肿瘤研究
免疫治疗开发:共培养T细胞与肿瘤类器官,筛选高效免疫疗法。
耐药机制研究:共培养CAFs与肿瘤类器官,揭示间质细胞介导的耐药途径(如化疗药物外排泵上调)。
转移模型构建:共培养内皮细胞与肿瘤类器官,模拟血行转移过程。
2.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共培养MSCs与肝/肾类器官,促进器官修复和功能恢复。
疾病建模:共培养免疫细胞与肠类器官,模拟IBD的炎症-纤维化进程。
3. 药物筛选
高通量测试:共培养多种细胞类型(如肿瘤+CAFs+T细胞),评估药物对复杂微环境的综合效应。
毒性评价:共培养肝类器官与内皮细胞,检测药物对血管生成和肝功能的双重影响。
四、技术要点与挑战
1.共培养体系设计
比例优化:需根据研究目的调整细胞比例(如T细胞:肿瘤类器官=10:1)。
培养基兼容性:需使用无血清或条件培养基,避免细胞因子交叉干扰。
分离技术:共培养后需通过流式细胞术或磁珠分选分离特定细胞进行分析。
2.微环境控制
氧浓度:肿瘤类器官需低氧环境(1-5% O₂),而免疫细胞需常氧(20% O₂),需通过气室或化学缺氧剂平衡。
ECM成分:需根据共培养细胞类型选择基质胶(如纯胶原用于内皮细胞,Matrigel用于上皮类器官)。
3.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胞污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并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真菌污染。
长期稳定性:共培养体系可能因细胞过度增殖或营养耗尽而崩溃,需定期传代或补充因子。
数据分析复杂性:需结合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解析共培养中的细胞交互网络。
五、未来方向
1.器官芯片整合:将共培养体系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实现动态灌注和机械力加载。
2.类器官生物银行:建立标准化共培养模型库,加速药物开发。
3.AI辅助设计: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共培养参数(如细胞比例、培养基成分)。
4.3D生物打印:打印含多种细胞类型的复杂组织,模拟器官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