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如使用Cellspace-3D培养肝癌类器官
如使用Cellspace-3D培养肝癌类器官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10-23 13:56 浏览量 : 1

使用Cellspace-3D培养肝癌类器官时,需结合其微重力模拟、低剪切力及三维培养技术,通过模拟体内微环境提升类器官的生理相关性,具体操作及优势如下:


一、技术原理与操作要点

1.微重力环境模拟

旋转壁容器(RWV):通过水平旋转培养室,使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抵消重力沉降效应,形成近似“自由落体”的微重力环境。肝癌细胞在此环境下自发聚集,形成直径可达500μm的三维球体,内部呈现梯度氧分压、代谢物浓度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更接近体内肿瘤组织结构。

随机定位仪(RPM):通过多轴随机旋转分散重力影响,有效重力<0.01g,适合短期实验(如细胞信号传导研究)。

2.低剪切力保护

采用层流优化与低速旋转(<10 rpm),减少机械应力对细胞的损伤,保护细胞膜及细胞间连接。肝癌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通过黏附分子(如E-钙黏蛋白)自发聚集,形成具有代谢梯度的类器官。

3.三维培养基质选择

水凝胶支架:使用生物降解水凝胶(如Matrigel、胶原)为类器官提供结构支持,促进细胞-ECM相互作用。

3D打印支架:结合3D打印技术构建定制化支架,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的物理屏障。


二、应用优势

1.肿瘤异质性研究

微重力培养的肝癌类器官可模拟实体瘤的异质性,包含坏死核心与增殖外层。例如,乳腺癌模型中,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提升3倍,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表达上调相关。

2.药物筛选与耐药性评估

在3D肝癌球状体中测试药物疗效,发现其渗透深度与患者响应率正相关,减少传统二维模型中的假阴性/阳性结果。例如,PD-1抑制剂在3D模型中的渗透深度可预测患者临床响应。

3.肿瘤微环境模拟

通过共培养肝癌细胞与基质细胞(如内皮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

4.个体化医疗

利用患者来源的肝癌细胞构建3D模型,指导术后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成功率。例如,高通量筛选评估患者对靶向药物(如EGFR抑制剂)的敏感性。


三、实验设计与挑战

1.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清洁培养室与微载体,配置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如添加EGF、HGF)。

接种与培养:将肝癌细胞悬液与微载体混合,接种至旋转壁容器,调整旋转速度(5-10 rpm)与温度(37℃)。

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细胞密度、活性及代谢物浓度(如乳酸、葡萄糖),根据实验需求调整氧气浓度(5% CO₂)、pH值(7.2-7.4)等参数。

2.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营养扩散限制:球体中心区域易因营养/氧气不足而坏死。解决方案包括引入微流控灌注系统或声波操控技术,实现动态补充与代谢物清除。

规模化培养:传统RWV单次培养体积<50 mL,难以满足工业级需求。开发模块化生物反应器阵列(如10×RWV并联运行),总培养体积达500 mL,实现规模化生产。

实时监测:封闭式培养系统难以实时获取细胞状态数据。集成拉曼光谱(代谢物分析)与电阻抗传感(细胞密度),实现培养过程闭环控制。


四、典型案例

1.药物疗效预测

在3D肝癌球状体中测试索拉非尼(一线靶向药物)的疗效,发现其渗透深度与患者生存期正相关,指导临床用药方案优化。

2.肿瘤转移机制研究

通过共培养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模拟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发现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与整合素β1表达上调相关。

3.个性化医疗应用

利用患者来源的肝癌细胞构建3D模型,筛选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敏感的患者群体,提高免疫治疗成功率。

cache
Processed in 0.00520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