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多模态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8-25 12:40 浏览量 : 2

多模态光声 - 超声成像技术(PA/US)通过融合光声成像的高功能特异性与超声成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在临床治疗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潜力。以下是基于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典型案例:


一、肿瘤精准诊疗:从诊断到治疗的全链条支持

1. 乳腺肿瘤的早期鉴别与分型

深圳人民医院徐金锋团队开发的 PA/US 成像系统(如迈瑞 Resona Y)在 120 例乳腺肿瘤患者中发现,恶性肿瘤的氧饱和度(SO₂)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 SO₂均值 75% vs 良性 86%),且在鉴别 BI-RADS 4 或 5 类病变时准确性(AUC=0.92)显著高于传统超声(AUC=0.78)。通过光声组学分析瘤内和瘤周特征(如血管密度、胶原分布),模型在验证集中的 AUC 达 0.899,可减少 30% 不必要的活检。该技术已纳入《中国乳腺超声检查指南(2023 版)》作为补充手段。

2.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团队开发的靶向纳米探针(FGP NPs)结合光声成像,在肝硬化小鼠模型中准确识别直径≥3.16 mm 的肝癌结节,诊断准确性达 85.7%,并通过光热效应实现肿瘤完全消融(12 只小鼠中 10 只无复发)。中科院团队研发的 FeSe₂-PEG-Peptide 探针可区分微小肝癌(<2 cm)与肝硬化结节,光声信号在肿瘤内 12 小时达峰值(信号强度比肝硬化高 2.3 倍),结合光热治疗使荷瘤小鼠生存期延长 40%。

3. 脑肿瘤的多模态分子成像

纳米光子增强光声成像技术通过靶向血脑屏障(BBB)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MSOT)与 MRI,在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实现肿瘤边界的亚毫米级分辨(分辨率 150 μm),并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分布指导放疗靶区勾画。该技术在 20 例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将肿瘤切除率从传统方法的 72% 提升至 89%。


二、心血管疾病:斑块易损性评估与介入治疗引导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双模态成像与风险分层

北医三院祖凌云团队开发的 OPN Ab-Au/FeNiPO4@ICG 纳米探针,通过 MSOT/CT 双模态成像实现斑块成分分析:CT 成像显示斑块钙化分布(密度 > 130 HU 区域),MSOT 检测脂质核心的光声信号(750 nm 吸收峰),并通过 SO₂值(<70% 提示低氧)评估斑块易损性。在 100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该技术识别易损斑块的灵敏度达 88%,特异性 91%,显著优于单独 CT(灵敏度 65%)或 MSOT(特异性 78%)。

2. 射频消融的实时监测与优化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开发的 4 mm 直径心脏内光声导管,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实时监测组织温度变化(精度 ±0.5℃)。通过分析光声信号的频域特征(如中心频率偏移),可区分正常心肌(信号强度 1.2 a.u.)、可逆性损伤(2.8 a.u.)和不可逆坏死(4.5 a.u.),使消融时间缩短 20%,并发症发生率从 3.2% 降至 1.1%。

3. 易损斑块的血管内多模态成像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合作研发的光声 - 超声 - OCT 三模态导管(外径 0.9 mm),在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实现脂质成分的三维成像(分辨率 50 μm)。通过光声光谱(1720 nm 脂质特征峰)与 OCT 纤维帽厚度(<65 μm 提示高危)的结合,可准确识别易损斑块(AUC=0.94),并指导药物涂层球囊的精准释放。


三、风湿性疾病:炎症活动度的功能成像评估

1.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滑膜氧代谢分析

深圳人民医院团队对 118 例 RA 患者进行 PA/US 成像,发现滑膜低氧组(SO₂<75%)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显著高于正常氧合组(6.2 vs 4.1,P<0.001),且光声评分与血清 IL-6 水平(r=0.72)、关节侵蚀进展(HR=1.89)显著相关。该技术可替代传统超声多普勒血流评分,减少 40% 的主观性误差。

2. 骨关节炎的软骨微结构评估

北京协和医院团队利用 PA/US 成像检测膝关节软骨的胶原分布(830 nm 光声信号)和浅表血管化(CD31 染色),在 50 例骨关节炎患者中发现,光声信号强度与 WOMAC 疼痛评分(r=0.68)、关节间隙狭窄程度(r=0.71)显著相关,可提前 6 个月预测疾病进展。


四、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床边

1. 便携式快速筛查系统

布法罗大学研发的 OneTouch-PAT 系统结合光声与超声,在 1 分钟内完成乳腺扫描,通过 AI 算法自动识别肿瘤边界(Dice 系数 0.91)和亚型特征(如三阴性乳腺癌的异常血供斑点)。在 200 例致密型乳腺患者中,其灵敏度(92%)和特异性(88%)均优于传统超声(灵敏度 78%,特异性 72%)。

2. 低成本小型化成像平台

基于声学扫描振镜的 PA/US 系统(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开发的微型探头),通过单换能器快速扫描(超声 1 B/s,光声 0.1 B/s),实现甲状腺结节(直径≥5 mm)的实时成像。该设备成本仅为传统阵列系统的 1/5,已在基层医院完成 500 例临床验证,诊断符合率达 91%。

3. 跨物种与跨个体的穿颅成像

哈佛医学院团队开发的穿颅光声成像技术,通过颅骨声学校正算法(如微泡导星法),在成人中实现皮层血管的高分辨成像(分辨率 200 μm)。在 10 例卒中患者中,该技术可实时监测缺血半暗带的血流恢复(灵敏度 89%),指导溶栓治疗决策。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 PA/US 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1.深层组织穿透限制:目前光声成像深度通常 < 3 cm,需开发中红外光源(如 2-3 μm 波段)和新型造影剂(如碳纳米管)提升穿透能力。

2.设备标准化与临床验证:不同厂商的 PA/US 系统在信号校准、图像重建算法上存在差异,需建立多中心数据库(如全球 PA/US 联盟)统一评估标准。

3.治疗一体化整合:未来需将 PA/US 与靶向治疗(如纳米药物)、能量治疗(如光热消融)结合,实现 “成像 - 治疗 - 监测” 闭环。


总结

多模态光声 - 超声成像技术通过功能与结构信息的融合,在肿瘤、心血管、风湿等疾病的精准诊疗中展现了显著优势。从深圳人民医院的乳腺筛查到北医三院的斑块评估,从实验室的纳米探针到临床的便携式设备,该技术正逐步从科研走向临床,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新范式。随着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的加速,PA/US 有望成为下一代医学影像的核心技术之一。


cache
Processed in 0.00539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