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在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中卵巢癌类器官培养
在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中卵巢癌类器官培养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8-11 11:20 浏览量 : 2

在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中进行卵巢癌类器官培养,可通过模拟体内微环境、降低剪切力等优势,更真实地模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卵巢癌研究提供更精准的模型,在药物筛选、耐药机制研究及个性化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以下从技术原理、优势、应用场景及挑战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原理:微重力如何重塑类器官培养环境

微重力培养系统通过模拟太空微重力效应(如低剪切力、悬浮培养),改变细胞受力状态,促进细胞自发聚集形成三维结构。以北京基尔比生物科技的Kilby Gravity系统为例:

1.低剪切力环境:通过旋转矢量控制,消除传统培养中的流体剪切力,保护细胞完整性,避免机械损伤。

2.三维自发聚集:细胞在无支架条件下自由聚集,形成类器官或肿瘤球体,更接近体内肿瘤的空间结构(如核心坏死区、增殖边缘区)。

3.模块化设计:支持不同培养容器(培养瓶、平皿等)和样本量需求,适应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转化的规模扩展。


二、核心优势:为何微重力系统更适合卵巢癌类器官培养?

1.更真实的肿瘤微环境模拟

三维结构:传统2D培养中细胞呈平面贴壁生长,无法形成血管生成网络或细胞间复杂相互作用;微重力培养可诱导类器官形成血管化结构(如血管出芽、管腔形成),模拟体内肿瘤的血供特征。

异质性保留:卵巢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如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占70%-80%),微重力系统能维持原发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如KRAS突变、GATA6/S100A2亚型)及组织学特征,避免传统培养中的克隆选择偏差。

2.药物筛选与耐药研究的精准性提升

药效预测更接近临床:三维类器官中药物需穿透多层细胞和基质,其敏感性(如IC50值)较2D模型高10-100倍,更真实反映临床治疗中的药物渗透不足问题。

耐药机制研究:可构建耐药肿瘤类器官(如H460耐药细胞),用于探索铂类耐药等复发机制,并筛选逆转策略(如干细胞抑制剂)。

3.个性化治疗潜力

患者来源类器官(PDO):通过活检组织或腹水样本构建的PDO,可保留患者肿瘤的遗传和表型特征,用于预测药物反应(如PARP抑制剂、DNA修复抑制剂),指导个体化用药方案。

免疫共培养支持:系统支持肿瘤类器官与T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等共培养,直接观察免疫细胞浸润与杀伤效应,为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平台。

三、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肿瘤生物学机制研究

解析肿瘤演进规律:通过长期培养的PDO,研究肿瘤异质性、克隆进化及转移机制(如上皮-间质转化EMT)。

血管生成与代谢重编程:模拟体内肿瘤的血管化过程,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的作用机制。

2.药物开发与筛选

高通量筛选:结合自动化成像技术,动态观察类器官生长动力学(如体积变化、细胞迁移轨迹),评估纳米药物或靶向药物的递送效率。

毒性评估:通过多器官耦合模型(如串联肝、心类器官),评估药物全身毒性及跨器官代谢效应。

3.个性化医疗

药敏测试:利用患者PDO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筛选最有效治疗方案,避免“试错式”化疗。

生物标志物发现: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鉴定与药物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MMPs、VEGF表达模式)。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1.技术优化

培养基配方:需进一步优化成分(如生长因子、抑制剂组合),以提高类器官形成率和传代稳定性。

长期培养稳定性:需解决类器官在长期传代中的遗传漂变问题,确保模型可靠性。

2.成本与可及性

微重力系统购置及运行成本较高,需通过模块化设计和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

推动标准化协议制定,促进技术普及和结果可比性。

3.临床转化路径

建立PDO库与临床数据关联,验证药敏测试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探索与类器官芯片、AI药物筛选等技术的整合,构建“精准医疗生态链”。

no cache
Processed in 0.26426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