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光声 / 超声双模态成像系统是融合光声成像(PAI)与超声成像(USI)优势的高端设备,可同步获取组织的解剖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特异性信息。以下结合 2025 年最新技术进展与应用案例,从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典型应用及行业动态等方面展开深度解析:
一、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的革新
1. 光声 - 超声协同机制的突破
共焦集成设计:富士胶片 2025 年推出的 Vevo F2 LAZR-X 采用同轴光纤与超声探头布局,实现光声激光(680-970nm/1200-2000nm)与超声信号的空间位置误差<±5μm。其 PA EKV 技术可使心血管光声成像帧频达 1000 帧 / 秒,实时捕捉心脏搏动时的血氧分布动态变化。
声学扫描振镜技术: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单换能器快速扫描系统,通过一维声学振镜实现扇形声束扫描,超声成像分辨率达 150μm,光声成像深度达 3cm,系统体积缩小至传统设备的 1/3。该技术已用于小鼠脑血管三维重建,扫描时间缩短至 100 秒 / 幅。
2. AI 驱动的智能成像优化
基础模型赋能图像处理: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提出的 SAMPA 工作流,基于 Segment Anything Model(SAM)实现无需训练的光声图像分割与重建。例如,在人体手部成像中,SAMPA 可自动去除皮肤信号干扰,精准显示深层血管网络,处理速度达 0.1 秒 / 帧。
深度学习降噪算法:针对内窥探头的电磁干扰问题,Aline-CNN 与 Aline-UNet 模型通过时域波形数据训练,在兔直肠活体成像中使结构相似性(SSIM)提升至 0.8589,采集时间缩短 70%。
二、核心性能参数与典型应用
1. 超高分辨率与深穿透能力
分辨率: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的 MX550S 探头超声分辨率达 40μm,光声分辨率 50μm,可清晰显示小鼠心脏瓣膜运动及肿瘤新生血管。西安交通大学的设备支持 1000 帧 / 秒超声采集,动态捕捉斑马鱼胚胎心跳(600bpm)的实时三维结构。
穿透深度:Vevo F2 LAZR-X 兼容低频探头(1-71MHz),光声成像深度达 9cm,适用于大鼠全脑及肿瘤转移模型的全身扫描。近红外二区(1064nm)光声成像在猪肝脏模型中实现 6mm 深度的微血管(50μm)可视化。
2. 多维度功能解析能力
血氧代谢评估:深圳大学研发的头戴式显微镜(1.7g),同步记录自由活动小鼠神经元钙信号(GCaMP6f)与血氧饱和度(sO₂),在癫痫模型中发现发作前 30 秒脑区氧消耗异常(ΔsO₂>15%)。
分子特异性检测:清华大学纳米碳示踪技术(粒径 50nm)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中,光声信号对比度达 17.7 倍,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定位准确率超 92%。
3. 动态监测与定量分析
心血管功能评估:Vevo LAZR 系统通过光声光谱拆分,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血红蛋白(532nm)与脂质成分(1064nm),结合超声弹性成像量化斑块易损性。
药物代谢追踪:清湃科技 Marsonics PIIP 平台结合近红外二区成像,在小鼠模型中实现纳米抗体(150kDa)从注射到肿瘤富集的全程动态监测(t1/2=4.2h)。
三、技术趋势与行业动态
1. 国产设备的跨越式发展
性能对标进口:清湃科技 2025 年推出的 RT-PIIP3D 三维实时光声系统,采用面阵探测器与并行采集技术,实现各向同性分辨率 50μm 的实时三维成像(5 帧 / 秒),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 1/3。
智能化集成:赛吉生物 SARC-P 系列集成 AI 算法,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最佳激光波长与扫描参数组合,在 CHO 细胞抗体生产优化中使分泌量提升 25%。
2. 临床转化的关键突破
首款国产双模态临床设备:深圳迈瑞 2024 年获批的超声光声一体机,通过近红外激光同步获取组织血氧分布,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光声微血管密度(MVD)指标的 AUC 达 0.89,显著优于单纯超声。
术中导航应用: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 “光声多模态淋巴结智能定位系统”,体积仅 30×20×15cm³,在猪模型中实现术中前哨淋巴结的实时引导切除,耗时<5 分钟,定位误差<1mm。
3. 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应用
基因功能研究:庄小威团队的 Perturb-Multi 平台,结合光声 / 超声成像与单细胞测序,在小鼠肝脏模型中揭示肝细胞分区(Zonation)的遗传调控机制。例如,敲除 Wnt 通路关键基因 Ctnnb1 后,中央静脉区基因表达下调 43%,伴随肝窦结构重塑。
神经退行性疾病:华南师范大学团队在脓毒症模型中,利用光声显微成像(12.1μm 分辨率)动态监测血脑屏障渗漏,发现 6 小时即出现埃文斯蓝(EB)渗出(渗漏速度 72.5%),较传统 MRI 提前 48 小时预警。
四、典型案例与用户反馈
1. 科研突破
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利用 Vevo LAZR 系统,在高脂饮食大鼠模型中发现,光声检测的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2mm³)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硬度值(>50kPa)呈强正相关(r=0.87),为易损斑块识别提供双模态标志物。
肿瘤治疗监测:某生物制药公司使用 DARC-S10 系统,在三阴性乳腺癌 PDOs 模型中,7 天内完成 20 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评估,准确率达 82%,较传统 2D 培养缩短 50% 时间。
2. 工业界应用
纳米材料研发:基尔比生物 Kilby Gravity 系统结合微重力培养与光声成像,在模拟月球重力(0.17g)下制备的骨再生支架,孔隙率提升 20%,成骨细胞黏附面积增加 3 倍。
药物递送优化:利影医疗平台通过光声 - 超声联动,在小鼠模型中动态追踪载药脂质体(100nm)的肿瘤穿透效率,发现超声微泡爆破可使药物渗透率提升 3.8 倍。
3. 用户评价
高校实验室反馈: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数据显示,其 Vevo F2 LAZR-X 设备年使用时长超 2000 小时,在肿瘤转移研究中,光声 - 超声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1%)显著高于单一模态(超声 78%,光声 83%)。
企业研发评价:某跨国药企技术总监指出,清湃科技 RT-PIIP3D 的三维成像速度(5 帧 / 秒)满足高通量药物筛选需求,单次实验成本降低 60%。
五、挑战与解决方案
1. 运动伪影控制
实时校正技术:超声散斑跟踪算法(Speckle Tracking)在心脏成像中动态补偿呼吸运动(振幅 ±1.2mm),光声信号空间偏移误差<±5μm。
生理门控触发:华中科技大学系统通过 ECG 触发(R 波同步),在小鼠心脏成像中实现舒张期(dias)与收缩期(syst)的精准分割,时间分辨率达 10ms。
2. 数据融合与分析
多模态数据配准:VisualSonics VevoLAB 软件集成自动配准模块,通过互信息算法(MI)实现光声 - 超声图像的空间对齐,配准误差<±3 体素(voxel)。
标准化数据库:清华大学联合 12 家单位建立 “小动物光声 - 超声影像数据库”,包含 500 + 例肿瘤、心血管、神经疾病模型数据,支持算法训练与跨中心研究。
3. 临床转化瓶颈
探针标准化:国家药监局 2024 年发布《光声成像对比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推动纳米碳、金纳米棒等探针的注册审批流程。
设备便携化: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手持式双模态探头(重量<300g),在猪甲状腺模型中实现术中快速筛查(每例<2 分钟),已完成动物实验验证。
六、未来发展方向
1.更高维度的信息整合:结合超极化 ¹³C-MRI 与光声成像,实现代谢物(如乳酸)与血氧的同步三维映射,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解析 Warburg 效应的时空异质性。
2.长时程动态监测:开发可植入式微型探头(尺寸<2mm),在小鼠模型中实现连续 28 天的肿瘤生长与治疗响应的实时追踪。
3.AI 深度赋能:构建基于 Transformer 的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从原始信号到病理诊断的端到端分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自动识别早期病理特征(如 Aβ 斑块)。
4.跨物种应用拓展:优化系统兼容性,在非人灵长类(如食蟹猴)模型中实现心血管疾病与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前研究,加速向人类转化。
总结
小动物活体光声 / 超声双模态成像系统通过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正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从结构观察向功能解析、从静态描述向动态调控的范式转变。其在肿瘤精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中的突破性应用,已展现出巨大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潜力。随着国产设备性能的提升、AI 算法的深度整合及跨学科研究的推进,该技术有望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核心工具,为攻克重大疾病提供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