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多模态科研高端成像平台是集光学、声学、电磁学等多种成像技术于一体的高端科研设备,可实现小动物活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动态、无损、高分辨率观测,为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及个性化医疗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以下从技术特点、应用领域、核心功能、市场趋势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技术特点:多模态融合与超高分辨率
1.多模态成像能力
平台整合了生物发光、荧光、光声、X光(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多种成像模态,可同时或分别获取不同层面的生物信息。例如:
荧光成像: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标记目标分子,追踪肿瘤生长、基因表达或细胞迁移。
生物发光成像:利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如萤火虫荧光素酶)产生光信号,无需外部光源,背景干扰低,信噪比高。
Micro-CT成像: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信息,空间分辨率可达微米级,辐射剂量低。
PET/CT融合成像:结合PET的功能代谢信息(如葡萄糖摄取)与CT的解剖结构,实现肿瘤定位与疗效评估。
2.超高分辨率与灵敏度
采用深度制冷科研级CCD相机(制冷温度低至绝对-100℃),可捕获微弱荧光或生物发光信号。
配备高数值孔径物镜和窄带宽滤光片(波段415-850nm),实现500nm至840nm范围内的荧光成像,兼容多种荧光染料。
通过光谱分离算法扣除自发荧光,提升成像质量。
3.非侵入性与动态观测
平台支持活体小动物(如小鼠、大鼠)的长期、无损观测,避免组织切片导致的生理信息丢失,可动态追踪疾病进展或药物代谢过程。
二、应用领域:覆盖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肿瘤学研究
标记肿瘤细胞(如Luc标记的肝癌细胞),观察其生长、转移及对治疗的响应。
结合PET/CT,评估新药在活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抗肿瘤效果。
2.神经科学研究
利用光声成像观察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追踪神经元活动轨迹。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蛋白聚集(如α-syn)的动态过程。
3.心血管疾病研究
通过光声成像监测心肌血流灌注,评估心脏病模型(如心肌梗死)的结构与功能异常。
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标记干细胞(如DIR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对组织修复的贡献。
5.药物研发与毒理学
筛选药物候选分子,评估其药效、毒性及代谢动力学特征。
结合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优化药物剂量与给药方案。
三、核心功能: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1.多模态数据融合
通过三维成像算法将CT图像与光学图像融合,实现肿瘤或其他病灶的精准定位(如深度信息)。
支持多模态数据同步采集与分析,提升研究效率。
2.自动化与智能化操作
全中文软件界面,预设实验方案,支持自动对焦、一键成像。
配备高阶分析软件(如Analyze12.0),支持45种数据格式,可量化分析信号强度、肿瘤体积等参数。
3.高通量与灵活性
成像视野范围可调,支持同时观测多只小鼠(如5只/次)或较大体积样本。
提供多种动物床(小鼠、大鼠、兔及离体样品),适应不同研究需求。
四、市场趋势:技术迭代与需求增长
1.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全球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市场预计2029年达1.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1%。
主要厂商包括Perkin Elmer、Bruker、Fujifilm Visualsonics等,光学成像占据约66%的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瑞孚迪Revvity占据69.5%的份额,其IVIS系列装机量超1000台。
2.技术发展方向
多模态融合:结合更多成像技术(如MRI、超声),提供更全面的生物信息。
单细胞分辨率:提升成像精度,实现细胞亚结构的观测。
智能化分析: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病灶、量化指标,加速数据解读。
临床转化:推动技术从基础研究向个性化医疗(如手术导航、疗效监测)延伸。
3.挑战与机遇
挑战: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伦理法规限制(如动物实验审批)。
机遇:生物医学研究增长、个性化医疗兴起、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需求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