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三维多模态荧光成像系统在活体动物癌症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非侵入性、动态定量追踪肿瘤生长、转移及药物疗效,同时结合多模态成像技术实现解剖结构与功能信号的精准匹配。以下是具体应用场景与分析:
一、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实时监测
1.原位瘤与转移瘤的定量分析
通过生物发光标记肿瘤细胞(如荧光素酶标记的结肠癌细胞株),系统可无创伤地定量检测小鼠整体的原位瘤、转移瘤及自发瘤。例如,将标记的肿瘤细胞注射到裸鼠脑内,利用IVIS Spectrum等系统可在固定时间点观察和统计脑内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技术优势:生物发光成像背景噪声低,灵敏度极高(可检测皮下少于50个细胞),能精准定位发光位点,动态反映肿瘤体积变化。
微小肿瘤与转移灶的早期发现
结合CT扫描数据,系统可实现肿瘤信号的三维重构,量化肿瘤大小并定位到具体器官。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利用锐视IMAGING 1000系统,通过心脏血管注射荧光素酶标记的肿瘤细胞建立小鼠肿瘤转移模型,成功检测到左右肝各有一个微小肿瘤,并经病理切片验证。
技术优势:多模态融合(光学+CT)将解剖信息与功能信号结合,突破传统光学成像的深度限制,实现早期微小肿瘤的精准诊断。
二、抗癌药物疗效的动态评估
1.药物处理后的实时响应监测
系统可量化分析药物处理后肿瘤信号强度的变化,评估候选药物的靶向性与代谢特征。例如,通过观察ApoG2蛋白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效果,发现随蛋白量增加,胃癌细胞荧光素酶活性逐渐降低,从而动态反映药物疗效。
技术优势:同一组动物可连续观察,消除个体差异,节省实验动物数量,同时获得直观的图像结果。
2.药物毒性及安全性的非侵入性评价
结合荧光成像,系统可观察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及蓄积情况,评估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例如,利用标记好的细菌在动物体内对抗生素药物的反应,进行药物筛选和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
技术优势:避免传统病理切片对动物的损伤,实现长期动态监测。
三、肿瘤微环境与转移机制的研究
1.肿瘤相关细胞的相互作用观察
系统可标记免疫细胞(如CAR-T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等,观察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动态分布及相互作用。例如,利用荧光蛋白标记干细胞,监测其在体内的存活、分化及迁移路径。
技术优势:多光谱扫描和光谱分离技术可去除组织自发荧光干扰,实现多探针成像,满足复杂微环境研究需求。
2.肿瘤转移途径的追踪
通过生物发光或荧光标记,系统可追踪癌细胞在血管中的停留、外渗和转移灶形成过程,甚至检测到少于100个细胞的肿瘤微小转移病灶。例如,利用近红外荧光探针标记,可简单、快速、无放射性地活体观察胶质母细胞瘤的转移情况。
技术优势:三维重构功能可提供信号点的X、Y、Z轴坐标信息,精准定位转移灶。
四、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协同应用
1.光学与CT/MRI的融合成像
系统可集成X射线CT、生物发光成像、分子荧光成像等多种模态,实现“1+1>2”的效果。例如,IVIS Spectrum系统通过Micro-CT成像获得小鼠骨骼等解剖信息,结合三维光学成像获得肿瘤信息,实现肿瘤与骨骼的精准匹配。
技术优势:解决光学成像深度不足的问题,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
2.切伦科夫辐射成像在放射性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基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切伦科夫光,系统可特异性成像放射性药物分布,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与排泄途径。
技术优势:为放射性药物研发提供非侵入性、动态的评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