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如何通过三维培养体系调控肿瘤微环境呢
如何通过三维培养体系调控肿瘤微环境呢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8-28 12:51 浏览量 : 2

通过三维培养体系调控肿瘤微环境,需从细胞组成、物理结构、化学信号及动态交互四个维度综合设计,以模拟体内肿瘤的复杂生态。以下是具体策略与技术路径:


一、多细胞类型共培养:重构肿瘤异质性

1.核心细胞组合

肿瘤细胞:选择患者来源的肿瘤干细胞(C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的肿瘤细胞,保留原始肿瘤的遗传异质性。

基质细胞: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分泌IL-6、TGF-β等因子,促进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侵袭性。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M2型极化分泌IL-10、EGF,抑制免疫应答并促进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网络,模拟肿瘤内营养供应与代谢废物排出。

免疫细胞:引入T细胞、NK细胞或CAR-T细胞,构建免疫微环境,研究免疫逃逸机制。

2.共培养策略

分层接种:先铺Matrigel基质,再依次接种CAF、内皮细胞,最后覆盖肿瘤细胞,形成空间分层结构。

混合接种:将肿瘤细胞与CAF按1:1比例混合后嵌入基质胶,促进细胞间直接接触。

动态灌注:结合微流控芯片实现培养基持续流动,模拟体内血液灌注,维持细胞活性。

3.功能验证

侵袭性评估: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共培养后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

血管生成检测:使用CD31抗体标记内皮细胞,量化血管网络密度与分支长度。

免疫响应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物(如CD69、IFN-γ)表达水平。


二、基质胶与生物材料优化:模拟细胞外基质(ECM)

1.基质胶成分调整

硬度调控:通过调整Matrigel浓度(2-10 mg/mL)改变基质硬度,模拟正常组织(0.5-1 kPa)与肿瘤组织(10-50 kPa)的力学差异。

功能化修饰:

掺入RGD肽序列增强细胞黏附。

添加透明质酸(HA)或胶原蛋白IV,模拟肿瘤ECM的组成复杂性。

降解性控制:引入光交联或酶敏感基团,实现基质动态重塑,模拟体内ECM降解过程。

2.新型生物材料应用

水凝胶体系:

聚乙二醇(PEG)水凝胶:通过化学交联调节孔径(50-200 μm),控制营养扩散速率。

海藻酸钠水凝胶:结合Ca²⁺交联实现可注射性,适用于原位肿瘤模型构建。

3D打印支架:

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打印多孔支架(孔径100-300 μm),提供结构支撑并引导细胞定向生长。

负载生长因子(如EGF、VEGF)实现局部缓释,模拟旁分泌信号梯度。


三、化学信号调控:模拟肿瘤微环境因子网络

1.关键因子添加

促炎因子:IL-6(50 ng/mL)、TNF-α(20 ng/mL)激活NF-κB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

生长因子:EGF(50 ng/mL)、HGF(20 ng/mL)驱动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

代谢物:乳酸(10 mM)模拟肿瘤酸性微环境,诱导TAM向M2型极化。

缺氧模拟:通过化学缺氧剂(如CoCl₂,100 μM)或低氧培养箱(1% O₂)激活HIF-1α通路,促进血管生成与代谢重编程。

2.动态信号调控

微流控芯片控制:通过多通道泵实现因子浓度梯度(如0-100 ng/mL VEGF梯度),模拟体内旁分泌信号分布。

光控释放系统:将生长因子包裹在光敏脂质体中,通过近红外光触发释放,实现时空精准调控。

反馈调节回路:结合传感器细胞(如表达荧光报告基因的HEK293细胞)实时监测因子浓度,并通过微泵自动调整添加量。


四、物理微环境调控:力学与拓扑结构影响

1.基质硬度调节

软基质(0.5-1 kPa):模拟正常组织,抑制肿瘤细胞侵袭。

硬基质(10-50 kPa):模拟肿瘤组织,通过YAP/TAZ通路激活促癌基因表达。

硬度梯度:构建从软到硬的基质梯度,诱导肿瘤细胞定向迁移(类似趋触性)。

2.拓扑结构设计

微沟槽:在基质表面刻蚀宽度5-20 μm的沟槽,引导肿瘤细胞沿沟槽定向排列,模拟体内组织纤维走向。

纳米图案化:通过电子束光刻制备纳米柱阵列(直径100 nm,间距200 nm),调控细胞膜受体分布与信号转导。

3D孔隙结构:使用盐析法或气体发泡法制备多孔支架(孔径50-200 μm),促进细胞浸润与营养交换。

3.流体剪切力模拟

层流剪切:在微流控芯片中设置流速0.1-1 dyn/cm²的层流,模拟肿瘤内间质液流动,影响细胞形态与基因表达。

湍流剪切:通过障碍物设计产生湍流(流速>10 dyn/cm²),模拟血管内血流冲击,研究肿瘤细胞机械转导机制。


五、动态监测与反馈调控

1.实时成像技术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间相互作用(如CAF与肿瘤细胞的突触连接)。

光声成像:监测血管生成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拉曼光谱:无标记检测细胞代谢物(如乳酸、谷氨酰胺)分布。

2.AI辅助分析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自动识别类器官形态变化(如褶皱形成、空腔扩张)。

多组学整合:结合转录组、蛋白组与代谢组数据,构建肿瘤微环境调控网络图谱。

3.闭环反馈系统

硬件层:微流控芯片、微泵、传感器集成化设计。

软件层:通过Python脚本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因子浓度动态调整。

应用案例:MIT开发的“肿瘤芯片”系统,可自动维持类器官生长所需的O₂、CO₂与pH值,并实时反馈调整培养基成分。


cache
Processed in 0.00551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