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大脑类器官培养,是当前空间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下从培养意义、培养方法、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培养意义
探索太空环境对人脑健康的影响:太空中的微重力、辐射等因素可能会干扰人类神经系统功能,长期在轨的航天员经常出现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减退等症状,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培养大脑类器官,可以进一步研究脑类器官受到的影响,不仅有助于“还原问题”,还有可能找出解决方案。
为地面脑疾病研究提供“加速窗口”:空间特殊环境能够加速导致机体出现衰老或功能衰退,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地面脑疾病研究提供相应的“加速窗口”,助力早期诊断与治疗评估方法的创新。
培养方法
使用微重力培养系统:如北京基尔比生物公司研制生产的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微重力培养系统,通过动态旋转或双轴回转设计,分散或增强重力矢量,模拟太空微重力或超重力环境。该系统可降低流体剪切力和重力沉降效应,使细胞在悬浮状态下自由组装,形成更接近真实大脑的三维立体结构。
结合器官芯片技术:在芯片上构建脑类器官,并引入微流控系统精密控制营养液流动,模拟脑脊液循环;整合多细胞共培养,形成功能性血脑屏障;利用纳米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神经电活动与代谢变化。
研究进展
国际研究:美国科学家曾将由干细胞制成的“类器官”送上国际空间站,发现这些“类器官”返回地球时状态良好,且生长速度快于地球上的“同类”。在微重力下生长的“类器官”具有更高水平与成熟相关的基因,以及更低水平与增殖相关的基因,意味着细胞发育得更快,复制得更少。此外,在微重力下生长的“类器官”炎症较少,压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较低。
中国研究:2025年7月15日,一款脑类器官芯片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进入太空,这是国际上首次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空间站。中国科学院团队在此基础上引入器官芯片技术,构建的脑类器官芯片血管密度提升300%,神经突触传导速度接近真实脑组织,成为目前最接近人脑微环境的体外模型。
应用前景
太空医学:为开发神经保护策略提供实验基础,保障航天员的神经系统健康。
疾病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地面脑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模型和工具,推动疾病机制解析和药物筛选。
再生医学: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通过微重力环境促进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提供新的细胞来源。
总结
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的大脑类器官培养,通过地面旋转培养系统或太空实验,构建含血脑屏障、神经血管单元的三维模型,重点探究微重力对神经突触形成、信号传导及基因调控网络的影响。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重力依赖性脑发育机制,为航天医学防护和神经疾病研究提供跨尺度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