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37 细胞在炎症机制研究、抗炎药物筛选及 CAR-M(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疗法验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结合 “微重力 + 诱导分化” 的双调控策略,还可进一步拓展其在免疫治疗与空间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场景。
一、核心结论:U937 细胞是典型的悬浮细胞
U937 细胞来源于人类组织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型),属于单核细胞系,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完全符合悬浮细胞的核心定义,具体表现为无贴壁依赖性与悬浮培养特有的生长属性,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悬浮细胞模型之一。
二、U937 细胞的悬浮生长核心特征
1. 无贴壁依赖的具体表现
U937 细胞无需附着在任何固相支持物表面即可生长,既不需要培养瓶壁的天然表面,也不需要胶原、多聚赖氨酸等人工包被基质。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胞通常以两种形态存在:多数为分散的圆形或类圆形单细胞,少数会形成松散的细胞聚集体(聚集体直径通常小于 150 μm),且聚集体无紧密连接,经轻柔吹打即可分散为单细胞悬液。即使将 U937 细胞置于未做任何处理的普通培养瓶中静置 48 小时,也不会有任何细胞黏附在瓶壁上,始终保持 100% 的悬浮状态,完全没有贴壁细胞特有的伪足、梭形或多边形形态。
2. 悬浮培养的关键属性
在常重力环境下,U937 细胞需要通过摇床振荡或搅拌装置维持悬浮状态,目的是避免细胞因重力沉降导致局部缺氧或营养不均。与贴壁细胞不同,U937 细胞生长过程中无 “接触抑制” 现象 —— 当细胞密度升高时,仅会因培养基中营养物质耗尽而停止增殖,不会因细胞间相互接触而抑制生长。此外,U937 细胞的分离纯化过程也符合悬浮细胞特性,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如使用 Ficoll-Hypaque 分离液)轻松与其他细胞或杂质分离,操作简便且细胞回收率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U937 细胞与 Raji 细胞(B 淋巴细胞系)同属悬浮细胞,但二者存在关键差异:U937 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系,核心功能表型与炎症反应、单核 - 巨噬细胞分化相关;而 Raji 细胞来源于 B 淋巴细胞系,功能表型更偏向免疫靶点表达与淋巴瘤增殖,这也导致两者的培养参数与应用场景有所区别。
三、U937 细胞常规悬浮培养的关键条件
常重力下培养 U937 细胞,需针对其单核细胞特性调整条件,具体如下:
培养基选择:基础培养基为含 25 mM HEPES 缓冲液的 RPMI 1640,需添加 10% 经 56℃灭活 30 分钟的胎牛血清(FBS)以提供生长因子,同时加入 1% 青霉素 - 链霉素混合液(含 100 U/mL 青霉素与 100 μg/mL 链霉素)预防污染,培养基 pH 需稳定维持在 7.2-7.4 之间。
环境参数:培养环境需满足 37℃恒温、5% CO₂浓度,且培养箱内湿度不低于 95%,以避免培养基过快蒸发导致渗透压改变。
振荡与搅拌参数:若采用摇瓶培养,摇床转速需控制在 90-130 rpm(摇床轨道直径为 25 mm);若使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搅拌速率需设定为 120-160 rpm,这两个参数的核心目的是在维持细胞悬浮的同时,避免因剪切力过大损伤细胞。
增殖与功能特性:U937 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倍增时间约为 20-24 小时(比 Raji 细胞的 24-30 小时更快);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密度可达 2×10⁶-4×10⁶ cells/mL,进入平台期后密度稳定在 4×10⁶-6×10⁶ cells/mL。未诱导状态下,细胞表面单核细胞标志物 CD14 的阳性率超过 85%,且可通过添加佛波酯(PMA,浓度通常为 100 nM)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即使分化后,细胞仍以悬浮状态为主,仅少数会表现出微弱的贴壁能力(非生长必需)。
四、U937 细胞与模拟微重力培养装置的适配性
模拟微重力环境(如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 RWV、随机定位机器 RPM)可优化 U937 细胞的培养效果,但需针对其 “对剪切力敏感、易活化” 的单核细胞特性调整参数,具体适配方案如下:
1.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的适配要点
RWV 通过旋转平衡重力与离心力,构建低剪切力环境,适配 U937 细胞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
舱体与转速:选择高径比(HARV)型 RWV,有效培养容积通常为 50-100 mL(适配中规模培养需求),舱体内壁需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粗糙度 Ra<0.1 μm)以减少细胞黏附。由于 U937 细胞对剪切力的耐受上限更低(约 0.3 dyne/cm²,低于 Raji 细胞的 0.4 dyne/cm²),转速需设定为 6-12 rpm,确保舱内剪切力稳定在 0.15-0.25 dyne/cm²,避免细胞因剪切力过大出现异常活化或聚集体破裂。
气体与营养供应:通过舱体侧壁的聚四氟乙烯透气膜(孔径 0.22 μm)通入 5% CO₂与 95% 空气的混合气体,溶解氧(DO)需维持在 40%-60%(高于 Raji 细胞的 30%-60%),原因是 U937 细胞的耗氧速率更高。同时需采用 perfusion 灌流系统,以每天 0.8 倍舱体体积的速率补充新鲜培养基,防止乳酸积累(乳酸浓度需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低于 Raji 细胞的 20 mmol/L 阈值)。
在上述参数下培养 72 小时后,U937 细胞密度可达 6×10⁶-9×10⁶ cells/mL,较常重力摇瓶培养提升 1.5-2 倍(提升幅度低于 Raji 细胞的 2-3 倍,因 U937 细胞本身倍增时间较短);细胞活力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可达 92% 以上,CD14 阳性率维持在 90% 以上,且无异常活化(CD69 阳性率低于 5%);加入 100 nM PMA 诱导 48 小时后,80% 以上的细胞可分化为表达 CD68 的巨噬细胞,分化效率与常重力培养无显著差异。
2. 随机定位机器(RPM)的适配要点
RPM 通过三维随机旋转干扰重力矢量,适配 U937 细胞时需优化旋转模式与初始条件:
旋转控制:采用 X/Y/Z 三轴正交旋转框架,角速度设定为 0.8-2°/s(低于 Raji 细胞的 1-3°/s),确保时间平均重力水平降至 10⁻³ g 以下。由于 U937 细胞聚集体更易因碰撞产生机械刺激而活化,需采用 “长间歇旋转模式”—— 每旋转 12 秒后停止 8 秒(循环周期 20 秒,停止时间长于 Raji 细胞的 5 秒),减少聚集体间的碰撞频率。
样品装载:使用 15 mL 无菌离心管作为培养容器,内装 8 mL 细胞悬液,初始细胞密度调整为 8×10⁵ cells/mL(低于 Raji 细胞的 1×10⁶ cells/mL),避免初始密度过高导致聚集体直径超过 200 μm,影响营养与氧气的内部传递。
这种适配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培养 96 小时后,U937 细胞会形成直径 120-180 μm 的致密聚集体(与 Raji 细胞的松散聚集体不同,细胞间间隙更小),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分泌量较常重力提升 2.2 倍,更接近体内单核细胞的炎症应答状态;同时,细胞对脂多糖(LPS)的刺激响应更显著,LPS 处理后白细胞介素 - 6(IL-6)的表达量较常重力提升 30%,非常适合用于 “微重力环境下炎症机制” 的相关研究。
五、U937 细胞与 Raji 细胞悬浮特性的核心差异(文字对比)
尽管 U937 细胞与 Raji 细胞均为悬浮细胞,但二者的悬浮生长特性存在明显区别:
贴壁能力:两者均为完全悬浮细胞,但 U937 细胞经 PMA 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后,会表现出微弱的贴壁能力(非生长必需),而 Raji 细胞无论是否诱导,均无任何贴壁倾向。
剪切力耐受:U937 细胞对剪切力更敏感,耐受上限为 0.3 dyne/cm²,而 Raji 细胞的耐受上限为 0.4 dyne/cm²,因此在微重力培养中,U937 细胞需要更低的转速或更缓和的旋转模式。
增殖速度:U937 细胞的倍增时间为 20-24 小时,比 Raji 细胞的 24-30 小时更快,因此在相同培养时间内,U937 细胞的密度提升幅度虽低于 Raji 细胞,但达到高密度的时间更短。
聚集体特征:U937 细胞形成的聚集体更致密,直径通常为 120-180 μm,细胞间间隙小;而 Raji 细胞的聚集体更松散,直径小于 100 μm,细胞间间隙大。
功能表型:U937 细胞的核心功能与炎症因子分泌、单核 - 巨噬细胞分化相关,而 Raji 细胞的核心功能与免疫靶点(如 CD20)表达、淋巴瘤细胞增殖相关,这也导致两者在微重力培养中的适配重点不同 ——U937 细胞需重点抑制活化、控制聚集体密度,Raji 细胞则需重点避免聚集体破裂、提升细胞密度。
六、总结
综合以上特性可知,U937 细胞是典型的悬浮细胞,其无贴壁依赖、需振荡 / 搅拌维持悬浮、无接触抑制等特征,完全符合悬浮细胞的核心定义。尽管与 Raji 细胞等其他悬浮细胞存在培养参数与功能表型的差异,但通过优化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或随机定位机器(RPM)的关键参数,可实现 U937 细胞的高效模拟微重力培养。基于这些特性,U937 细胞在炎症机制研究、抗炎药物筛选及 CAR-M(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疗法验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结合 “微重力 + 诱导分化” 的双调控策略,还可进一步拓展其在免疫治疗与空间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