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ji 细胞作为人类 Burkitt 淋巴瘤 B 淋巴细胞模型,具有严格悬浮生长特性,是肿瘤机制研究、免疫治疗靶点验证及抗淋巴瘤药物筛选的关键工具。本文系统解析其悬浮生长核心特征,结合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与随机定位机器(RPM)两种主流模拟微重力装置,阐述技术适配参数、操作规范及应用场景,为 Raji 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高效培养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1 引言
Raji 细胞因保留 B 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如 CD19、CD20 阳性)及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特性,被广泛用于淋巴瘤发病机制、CAR-T 细胞杀伤效率评估等领域。常规常重力悬浮培养中,细胞易因沉降导致营养分布不均,而模拟微重力环境可通过抵消重力影响,构建更接近体内肿瘤微环境的三维培养体系,提升细胞功能研究的准确性。因此,明确 Raji 细胞悬浮特性与微重力装置的适配技术,是推动其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关键环节。
2 Raji 细胞悬浮生长核心特性
2.1 生长形态与贴壁依赖性
Raji 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呈现完全悬浮生长状态,具体特征包括:
形态:典型球形或类球形,直径 12-15 μm,无伪足或突起结构,与贴壁细胞(如 HeLa 细胞)的梭形 / 多边形形态显著差异;
聚集体特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形成松散聚集体,直径通常 < 100 μm(常重力下),聚集体内部细胞间隙较大,无紧密连接,通过轻柔吹打可分散为单细胞悬液,避免机械损伤;
贴壁依赖验证:在未包被的普通培养瓶中,即使静置培养 48 h,细胞仍保持悬浮状态,无任何细胞附着于瓶壁,符合 “悬浮细胞无固相支持需求” 的核心定义。
2.2 常规悬浮培养关键参数
常重力下采用摇瓶或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时,需控制以下参数以保障细胞活性:
培养基:基础配方为 RPMI 1640(含 25 mM HEPES 缓冲液),添加 10%-15% 胎牛血清(FBS,需经 56℃ 30 min 灭活)、1% 青霉素 - 链霉素(100 U/mL 青霉素 + 100 μg/mL 链霉素),pH 维持 7.2-7.4;
搅拌 / 摇床参数:摇瓶转速 80-120 rpm(轨道直径 25 mm),搅拌式反应器搅拌速率 100-150 rpm,确保细胞均匀悬浮,避免沉降导致的局部缺氧;
增殖动力学:常重力下倍增时间约 24-30 h,对数生长期细胞密度可达 1×10⁶-3×10⁶ cells/mL,平台期密度因营养限制稳定在 3×10⁶-5×10⁶ cells/mL,无接触抑制现象(图 1)。
图 1 Raji 细胞常重力悬浮培养生长曲线
(横坐标:培养时间 /h;纵坐标:细胞密度 ×10⁶ cells/mL;曲线分为延迟期、对数期、平台期,对数期斜率对应倍增时间)
3 模拟微重力培养装置的技术适配
3.1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适配方案
RWV 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与重力平衡,构建低剪切力微重力环境,适配 Raji 细胞时需重点优化以下技术参数:
3.1.1 装置核心参数设定
舱体规格:选用高径比(HARV)型 RWV,内舱直径 50 mm、高度 250 mm,有效培养容积 100 mL,材质为医用级聚碳酸酯(PC),内壁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粗糙度 Ra<0.1 μm),减少细胞黏附;
转速与剪切力控制:Raji 细胞对剪切力耐受上限约 0.4 dyne/cm²,通过伺服电机将转速设定为 8-15 rpm,结合流体动力学模拟,确保舱内剪切力均匀稳定在 0.2-0.3 dyne/cm²,避免聚集体破裂;
气体环境:通过舱体侧壁透气膜(聚四氟乙烯材质,孔径 0.22 μm)通入 5% CO₂+95% 空气混合气体,溶解氧(DO)维持 30%-60%,温度控制在 37±0.5℃。
3.1.2 培养效果与数据验证
在上述参数下,Raji 细胞培养 72 h 后:
细胞密度:可达 5×10⁶-8×10⁶ cells/mL,较常重力摇瓶培养提升 2-3 倍;
细胞活力:台盼蓝染色法检测活力 > 90%,与常重力培养(活力 88%-92%)无显著差异;
功能保留:流式细胞术检测 CD20 阳性率 > 95%,维持淋巴瘤细胞典型免疫表型。
3.2 随机定位机器(RPM)适配方案
RPM 通过三维随机旋转干扰重力矢量,适配对剪切力敏感的 Raji 细胞聚集体培养,技术要点如下:
3.2.1 旋转模式与参数优化
旋转框架:采用 X/Y/Z 三轴正交框架,每轴配备步进电机(步距角 1.8°),通过 PID 算法控制旋转角速度 1-3°/s,时间平均重力水平降至 10⁻³ g 以下;
旋转模式选择:针对 Raji 细胞聚集体易碰撞破碎的问题,采用 “间歇旋转模式”—— 旋转 15 s 后停止 5 s,循环周期 20 s,减少持续旋转带来的累积剪切效应;
样品装载:使用 20 mL 无菌离心管(含 10 mL 细胞悬液),管内加入 1×10⁶ cells/mL 初始密度的 Raji 细胞,避免液面晃动导致的细胞损伤。
3.2.2 适配性核心优势
三维聚集体形成:培养 96 h 后,Raji 细胞形成直径 150-200 μm 的致密聚集体,内部细胞排列更接近体内肿瘤球结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量较常重力提升 1.8 倍;
免疫分子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RPM 培养的 Raji 细胞 CD40 表达量较常重力提升 10%-15%,为 “微重力调控肿瘤免疫靶点” 研究提供理想模型。
4 Raji 细胞模拟微重力培养关键操作规范
4.1 预处理与无菌控制
细胞预处理:常重力培养至对数期(密度 2×10⁶ cells/mL),取 10 mL 细胞悬液,500×g 离心 5 min,弃上清后用新鲜 RPMI 1640 培养基重悬,调整密度至 1×10⁶ cells/mL,避免初始密度过高导致聚集体过大;
装置无菌:RWV 舱体或 RPM 样品管需经 121℃高压灭菌 20 min,使用前用 75% 乙醇擦拭外表面,操作全程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防止支原体或细菌污染;
污染监测:启用装置集成的 ATP 污染监测模块,每 12 h 检测一次,报警阈值设为 5 pg/mL(低于常规细胞的 10 pg/mL),因 Raji 细胞对污染更敏感,需提前干预。
4.2 过程监测与参数调整
光学监测:通过装置观察窗(RWV)或取样镜检(RPM),每日记录细胞形态与聚集体大小,当聚集体直径超过 200 μm 时,适当提高 RWV 转速(每次增加 2 rpm)或缩短 RPM 旋转时间(调整为旋转 12 s、停止 8 s);
生化参数监测:内置微型 pH 电极与葡萄糖传感器,每 24 h 记录数据,当葡萄糖浓度 <1.5 g/L 或乳酸浓度> 20 mmol/L 时,通过 perfusion 灌流系统补充新鲜培养基,灌流速率为 0.5 倍舱体体积 / 天;
应急处理:若 DO 浓度突然下降(<20%),立即检查透气膜是否堵塞,必要时更换舱体或通入纯氧(浓度≤21%),避免细胞缺氧死亡。
4.3 收获与质控
细胞收获:RWV 培养结束后,通过舱体出口将细胞悬液导入 50 μm 孔径滤网,过滤去除过大聚集体(直径 > 200 μm),收集滤液后 500×g 离心 5 min,弃上清得细胞沉淀;RPM 培养则直接离心收获,无需过滤;
质控指标:收获后检测细胞活力(需 > 85%)、免疫表型(CD19/CD20 阳性率 > 90%)及功能(如 MMP-9 分泌量),确保细胞质量符合后续实验需求。
5 应用场景与技术价值
5.1 肿瘤机制研究
侵袭能力评估:在 RWV 装置中构建 Raji 细胞三维聚集体,通过 Transwell 实验检测其侵袭能力,结果显示微重力下聚集体的 MMP-9 分泌量较常重力提升 2-3 倍,证实微重力可增强淋巴瘤细胞的侵袭潜能,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信号通路分析: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RPM 培养的 Raji 细胞中 NF-κB 通路关键蛋白(p65)磷酸化水平提升 40%,揭示微重力调控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5.2 抗淋巴瘤药物筛选
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芯片级微重力装置(容积 100-500 μL)中培养 Raji 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利妥昔单抗(0.1-10 μg/mL),培养 72 h 后检测细胞活力,计算 IC₅₀值;结果显示,微重力环境下 IC₅₀(1.2 μg/mL)与临床患者有效药物浓度(1.0-1.5 μg/mL)的相关性较常重力(IC₅₀ 2.5 μg/mL)提升 30%,显著提高药物筛选的准确性;
联合用药评估:利用 RWV 装置模拟体内微环境,评估利妥昔单抗与阿霉素的联合杀伤效果,发现微重力下联合用药的协同指数(CI)为 0.72(常重力 CI 0.95),证实微重力培养可更精准反映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
5.3 细胞治疗研究
作为 CAR-T 细胞的靶细胞模型,微重力培养的 Raji 细胞可用于评估 CAR-T 细胞的杀伤效率:将 CD19-CAR-T 细胞与 RWV 培养的 Raji 细胞按 1:1 效靶比共培养,4 h 后杀伤率达 85%(常重力共培养杀伤率 72%),更接近体内 CAR-T 治疗的实际效果,为 CAR-T 细胞产品的功能验证提供优化模型。
6 挑战与展望
6.1 当前技术局限
聚集体均一性:RWV 培养中约 10%-15% 的聚集体直径超过 200 μm,导致营养与氧气供应不均,影响细胞功能一致性;
长期培养稳定性:RPM 培养超过 120 h 后,细胞活力下降至 75% 以下,可能与代谢废物积累或培养基成分耗竭相关;
成本与规模化:大型 RWV 装置(10 L 级)成本较高,难以满足高通量实验需求。
6.2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调控:引入 AI 算法,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如聚集体大小、葡萄糖浓度)自动调整转速、灌流速率等参数,提升聚集体均一性至 90% 以上;
多模态监测集成:融合光声成像与流式细胞术,实现微重力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分子表达的实时可视化监测;
微型化与高通量:开发芯片级微重力装置阵列(如 96 孔板规格),降低单样品培养成本,适配高通量药物筛选需求。
7 总结
Raji 细胞的严格悬浮生长特性使其成为模拟微重力培养的理想模型,通过优化 RWV 与 RPM 装置的核心参数(如转速、旋转模式、剪切力),可实现细胞的高效培养与功能保留。该技术不仅为淋巴瘤机制研究提供更接近体内的实验体系,还能提升抗淋巴瘤药物筛选与 CAR-T 细胞功能验证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价值。未来通过智能化与微型化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拓展 Raji 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应用场景,推动肿瘤研究与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