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微重力下共培养CAR-T细胞与肿瘤球体
微重力下共培养CAR-T细胞与肿瘤球体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9-05 09:58 浏览量 : 30

在微重力条件下共培养CAR-T细胞与肿瘤球体,是当前癌症免疫治疗与空间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优化CAR-T细胞的活性与功能,同时构建更贴近体内真实状态的肿瘤模型,为评估CAR-T疗法疗效提供新策略。以下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应用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原理:微重力如何重塑肿瘤-免疫互作环境

1.三维肿瘤球体的形成

微重力环境可抑制重力诱导的细胞贴壁生长,使肿瘤细胞自发聚集形成三维球体结构。这种结构能精准保留肿瘤组织的分化层级、细胞极性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高度还原体内肿瘤的缺氧、营养梯度及免疫抑制特征。例如,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外层细胞增殖活跃,内部细胞因营养受限处于缺氧状态,与体内肿瘤组织高度吻合。

2.CAR-T细胞功能的增强

微重力环境可改变细胞骨架动态、代谢模式及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影响CAR-T细胞的活性。研究表明,微重力下培养的CAR-T细胞:

杀伤活性提升: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显著增强,可能与微重力诱导的细胞骨架重排、膜受体分布改变有关;

代谢适应性优化:氧化磷酸化与糖酵解平衡调整,增强细胞持久性;

免疫应答偏向性: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微重力可重塑CAR-T细胞的转录图谱,促进效应记忆T细胞(TEM)扩增,同时抑制耗竭相关基因表达。


二、研究进展:从实验室概念到临床前验证

1.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研究者已成功在微重力模拟器(如北京基尔比生物科技的Kilby Gravity系统)中构建CAR-T细胞与肿瘤球体的共培养体系。例如:

血液肿瘤模型:在微重力下共培养CAR-T细胞与白血病K562细胞球体,发现CAR-T细胞的穿孔素(PRF1)和颗粒酶B(GzmB)分泌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传统2D培养组;

实体瘤模型:针对乳腺癌MDA-MB-231球体,微重力共培养体系中的CAR-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基质降解酶(如MMP-9)分泌能力,突破ECM屏障的效率提升40%。

2.关键分子机制解析

细胞骨架-免疫信号轴:微重力通过激活Cdc42蛋白重塑CAR-T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增强T细胞受体(TCR)与肿瘤抗原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激活信号传导效率;

代谢-炎症耦合调控:微重力抑制氧化磷酸化通路,同时激活HIF1α驱动的糖酵解,为CAR-T细胞提供快速能量供应,并增强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的能力。


三、应用价值:推动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突破

1.个体化疗效评估

通过构建患者源性肿瘤球体(PDOs)与自体CAR-T细胞的微重力共培养模型,可在7-10天内完成药敏测试,预测患者对CAR-T疗法的响应率。例如,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PDOs在微重力下测试紫杉醇敏感性时,成功筛出敏感亚群,避免无效治疗,辅助化疗方案制定的准确率超80%。

2.新型治疗策略开发

增强NK细胞协同作用:微重力环境可同时增强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为CAR-T与NK细胞联合疗法提供新策略;

克服免疫抑制微环境:微重力共培养体系可模拟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免疫抑制作用,为开发逆转免疫逃逸的药物提供平台。

3.太空医学与癌症风险防控

微重力+辐射联合暴露模型可用于研究宇航员患癌风险。例如,通过组学数据识别微重力诱导的DNA修复缺陷、ROS爆发等早期损伤标志,开发针对性药物预防方案,降低长期太空任务中的患癌风险。

cache
Processed in 0.02045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