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超声活体小鼠成像系统结合了光声成像与超声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及深部组织成像能力,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
1.光声成像原理
当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组织吸收光能产生热膨胀,进而发射超声波。通过检测超声波信号,可重建组织的光吸收分布图像。
优势:
深部组织成像:相比纯光学成像,光声成像穿透深度更深(可达数厘米),突破光散射限制。
高对比度: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等内源性吸收体,可清晰显示血管结构及含氧量分布。
功能成像:利用双波长成像技术,可计算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比例,反映组织代谢状态。
分子成像:结合外源性造影剂(如纳米颗粒、有机染料),实现分子水平特异性成像。
2.超声成像原理
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的反射与散射特性,构建组织结构图像。
优势:
实时成像:支持动态监测,如心脏功能、血流速度等。
高分辨率:高频超声探头(如70MHz)可实现微米级分辨率,清晰显示肿瘤边界或神经束膜。
无创性:无需注射造影剂,适合长期跟踪研究。
3.多模态融合优势
互补性:光声成像提供功能与分子信息,超声成像提供解剖结构信息,两者结合可全面评估组织状态。
共定位精度:通过同步采集光声与超声信号,实现功能与结构的精准匹配,减少误差。
二、系统组成与核心技术
1.系统组成
激光模块:提供激发光(波长范围650-2300nm),支持双波长或多波长切换。
超声模块:配备高频超声探头(如14-70MHz),支持实时图像采集与血流动力学分析。
探测器:采用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或压电陶瓷换能器,优化灵敏度与接收角。
数据处理单元: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如FD U-net)实现图像重建与上采样,提升分辨率与信噪比。
2.核心技术突破
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
通过弯曲光纤结合合成孔径算法,将超声接收角扩展至120°,最小可探测声压低至5.4 Pa。
实现7mm深层脑组织无损成像,分辨率达130μm,接近各向同性。
超快功能性光声显微镜(UFF-PAM):
利用多边形扫描仪与双波长激光激发,在11×7.5×1.5mm³视场内实现2Hz三维成像频率,空间分辨率约10μm。
实时捕捉小鼠全脑血流动力学与氧饱和度变化,同步监测扩散性抑制(SD)波传播。
小动物光声超声多模成像系统:
集成MX250(14-28MHz)与MX550D(26-52MHz)超声探头,支持大鼠、小鼠等模式动物的全身扫描。
实现光声信号与超声影像的共定位,定量分析肿瘤血氧饱和度与体积变化。
三、应用领域与案例
1.肿瘤学研究
肿瘤生长与转移监测: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标记肿瘤细胞,实时追踪皮下肿瘤或转移灶的动态变化。
抗血管生成治疗评价:利用光声成像检测肿瘤血管密度与血氧饱和度,评估药物疗效。
案例:在乳腺癌模型中,光声成像清晰显示纳米颗粒诱导的血管内皮渗漏现象,揭示肿瘤转移机制。
2.神经科学研究
脑功能成像:UFF-PAM系统实时监测小鼠全脑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率,研究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病理机制。
脑深部结构成像:光纤负聚焦超声探测器实现7mm深层脑组织无损成像,清晰显示鼻侧静脉、上矢状窦等微细结构。
案例:在脑出血模型中,系统捕捉到活体鼠脑血栓形成过程,为临床诊断提供新工具。
3.心血管疾病研究
心脏功能评估:超声模块支持实时心脏图像采集(最高1000帧/秒),分析心肌收缩力与射血分数。
血管斑块检测:光声成像结合外源性造影剂,区分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案例:Vevo 3100 LT机型在关节成像中区分200μm厚软骨层,为关节炎研究提供高精度工具。
4.药物研发与纳米材料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荧光标记技术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途径。
纳米材料毒性评价:光声成像检测纳米颗粒在组织中的蓄积与分布,评估其生物安全性。
案例:TiO₂纳米颗粒被证实可诱导血管内皮渗漏,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光声成像为这一发现提供了关键证据。
四、系统选型与操作建议
1.系统选型
研究需求:
若需深部组织成像(如脑、肿瘤),优先选择激发波长覆盖650-2300nm、成像深度>4.5cm的系统(如LOIS-3D)。
若需高分辨率成像(如细胞、血管),选择3D分辨率≤150μm的系统(如Vevo LAZR或UFF-PAM)。
预算与维护:
高端系统(如LOIS-3D)价格较高,但提供更长的保修服务与技术支持。
定期维护(如探头清洁、激光校准)可延长设备寿命,保障数据准确性。
2.操作规范
麻醉管理:使用异氟烷等气体麻醉剂维持小鼠麻醉状态,避免因动物移动导致图像伪影。
耦合剂使用:在超声探头与小鼠皮肤间涂抹适量耦合剂,确保超声波有效传输。
参数优化:根据实验需求调整激光脉冲能量(如120mJ)、脉冲重复率(如10Hz)等参数,平衡成像质量与生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