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多模态系统光声成像在长期活体监测中的独特优势
多模态系统光声成像在长期活体监测中的独特优势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7-03 11:16 浏览量 : 3

多模态系统光声成像(Multimodal Photoacoustic Imaging)通过融合光学对比度与超声穿透深度,结合多种成像模态的优势,在长期活体监测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价值。以下从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对比优势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原理:多模态融合与功能增强

1.光声-超声协同成像

原理互补:光声成像基于光声效应,通过脉冲激光激发组织产生超声波,反映组织的光吸收特性(如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超声成像则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信息。两者结合可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同步观测。

实例:Vevo LAZR系统通过光声-超声共配准,实现50mm深层组织成像,分辨率达280μm,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研究。

2.多波长激发与光谱分析

功能参数提取:支持680-970nm近红外波长调节,利用不同波长激光(如750nm/850nm)区分氧合/脱氧血红蛋白,量化血氧饱和度(sO₂)及代谢动力学参数。

优势:Endra Nexus 128系统通过双波长切换,实现肿瘤氧代谢动态监测,灵敏度达纳摩尔级。

3.多模态探针增强

靶向成像:结合纳米探针(如AgBr@PLGA)或荧光标记,提升靶向成像灵敏度。例如,近红外二区(NIR-II)成像减少组织散射,实现肿瘤微环境谷胱甘肽(GSH)的动态监测。

案例:范曲立团队开发的1300nm吸收纳米粒(SPNs3),通过光声成像引导肿瘤光热治疗。


二、应用场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肿瘤监测

血管新生追踪:光声成像可清晰显示直径<100μm的微血管,结合超声定位评估肿瘤生长与转移。例如,小鼠耳部肿瘤滋养血管的监控。

疗效评估:通过血氧饱和度变化监测光动力治疗血管损伤,如Xiang等(2007)研究。

2.心血管研究

血流动力学监测: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同步获取心脏结构与功能信息,如Vevo LAZR系统的三维实时成像。

血管疾病模型:长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结合血氧代谢分析。

3.神经系统研究

脑功能成像:无创监测脑血氧动力学,如Wang等(2003)通过胡须刺激实验观察大脑皮层血流变化。

神经退行性疾病:追踪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海马体微血管改变。


三、对比优势:超越单一模态的局限性

1.无创性与安全性

无需外源造影剂:避免X射线辐射或MRI对比剂风险,适合长期重复监测。

低能量激光: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对生物组织无损伤。

2.多参数综合评估

信息互补:同时提供解剖、功能、代谢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例如,光声-MRI融合系统可结合血管结构与血氧代谢数据。

动态监测:实时同步采集生理信号(如心电图、呼吸节律),适用于长期生存实验。

3.成本与效率

设备成本低:相比PET/CT,光声成像系统成本更低,维护简单。

扫描速度快:15秒内完成全身扫描,适合高通量研究。

4.技术拓展性

多模态融合深度:结合OCT、MRI等技术,实现全尺度成像(细胞器至器官)。

临床转化潜力:小型化设备(如手持式探头)用于术中导航,如李长辉团队研发的术中血氧检测系统。


四、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1.信号优化:通过飞秒激光或钙钛矿探测器提升信噪比,减少运动伪影。

2.智能算法:引入AI实现图像自动重建与数据分析,提高监测效率。

3.多中心应用:推动标准化协议制定,促进光声成像在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中的广泛应用。


总结

多模态系统光声成像通过融合光学与超声优势,结合多波长激发、纳米探针增强等技术,在长期活体监测中提供了无创、高分辨率、多参数的综合解决方案。其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等领域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对疾病机制的理解,更为精准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革命性工具。随着技术不断优化与临床转化加速,光声成像有望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平台技术。

cache
Processed in 0.00498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