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Cellspace-3D系统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Cellspace-3D系统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7-14 10:19 浏览量 : 14

Cellspace-3D系统通过模拟微重力环境并结合三维培养技术,为肿瘤研究提供了高度仿生的体外模型,其核心应用场景涵盖肿瘤模型构建、药物研发、机制研究及个性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一、肿瘤模型构建:模拟真实肿瘤微环境

1.三维球状体/类器官形成

技术原理:通过旋转壁容器(RWV)或随机定位仪(RPM)消除重力主导的细胞沉降效应,使肿瘤细胞在悬浮状态下自发聚集形成三维结构。

优势:相比二维培养,三维球状体更接近实体瘤的几何形状,细胞间通过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粘附分子(如E-钙粘蛋白)建立物理联系,形成具有功能的组织样结构。

案例:在乳腺癌研究中,三维球状体可重现肿瘤缺氧核心、营养梯度及药物渗透屏障,与实体瘤特征高度一致。

2.肿瘤微环境共培养

技术原理:结合水凝胶(如Matrigel、胶原蛋白)或3D打印支架,提供生物相容性支撑,增强细胞-基质相互作用。

优势:支持肿瘤细胞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免疫细胞(如T细胞)共培养,模拟肿瘤-基质相互作用及耐药机制。

案例:在结直肠癌研究中,共培养模型揭示了CAFs通过分泌HGF等因子促进肿瘤侵袭的机制。


二、药物研发:加速抗癌药物筛选与评估

1.高通量药物筛选

技术原理:结合微流控技术,实现每日数万级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优势:3D环境中细胞呈现更接近体内的增殖、分化与代谢行为(如乳酸分泌速率提升3-5倍),提高筛选准确性。

案例:在肺癌研究中,3D球状体模型发现PD-1抑制剂的渗透深度与患者响应率正相关,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2.药物疗效与毒性评估

技术原理:追踪药物在3D模型中的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优化给药方案。

优势:符合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动物实验),降低研发成本。

案例:在肝癌研究中,3D模型揭示了索拉非尼耐药性与Wnt/β-catenin通路激活的相关性。


三、机制研究:揭示肿瘤发生与进展的关键通路

1.信号通路激活

技术原理:微重力环境激活Wnt/β-catenin、Hippo-YAP等内源性信号通路,增强细胞侵袭性及干细胞分化能力。

优势:为研究肿瘤转移、干细胞特性及治疗靶点提供新工具。

案例:在胃癌研究中,微重力环境下肿瘤球状体表现出更强的上皮-间质转化(EMT)能力。

2.代谢重编程分析

技术原理:3D球状体内部形成缺氧核心,模拟实体瘤代谢特征。

优势: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揭示肿瘤细胞在低氧环境下的代谢适应机制。

案例:在胰腺癌研究中,3D模型发现谷氨酰胺代谢是肿瘤细胞存活的关键途径。


四、个性化医疗:指导术后药物选择与治疗方案优化

1.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PDO)构建

技术原理:利用患者肿瘤组织构建3D模型,保留原始肿瘤的遗传与表型特征。

优势:为术后药物选择提供“试药平台”,提高治疗成功率。

案例:在结直肠癌临床研究中,PDO模型预测化疗响应的准确率超过80%。

2.联合治疗策略开发

技术原理: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等,评估联合疗效。

优势:通过3D模型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临床试验风险。

案例:在黑色素瘤研究中,3D模型揭示了BRAF抑制剂与MEK抑制剂的协同作用机制。

cache
Processed in 0.00542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