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光声/超声成像仪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光声/超声成像仪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5-06-23 11:54 浏览量 : 7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光声/超声成像仪是一种结合了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 PAI)和超声成像(Ultrasound Imaging, USI)技术的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它能够同时获取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以下从技术原理、应用领域、核心优势及最新研究进展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技术原理:光声与超声的协同作用

1.光声成像(PAI)原理

光激发:利用脉冲激光照射生物组织,组织中的内源性生色团(如血红蛋白、脂质)或外源性造影剂(如纳米粒子、染料)吸收光能后产生瞬时热膨胀。

声检测:热膨胀激发超声波,通过超声探头接收并重建图像,反映组织的光吸收分布。

优势:兼具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基于分子特异性)与超声成像的深层穿透能力(可达数厘米),可无创检测肿瘤血管生成、代谢变化及基因表达。

2.超声成像(USI)原理

声发射与接收:超声换能器发射高频声波,声波在组织界面反射后被接收,通过计算回声时间与强度生成图像。

模式拓展:结合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血流动力学,弹性成像模式可检测组织硬度变化。

优势:实时、无辐射、成本低,适合长期动态监测。

3.多模态融合

数据同步:通过硬件同步或软件配准,将光声与超声图像在空间与时间上精确对齐。

信息互补:光声成像提供功能信息(如血管密度、氧饱和度),超声成像提供解剖结构(如肿瘤边界、淋巴结转移),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评估。


二、应用领域:生物医学研究的突破口

1.肿瘤研究

早期诊断:光声成像检测肿瘤新生血管(如乳腺癌模型中血管密度增加),比传统超声提前数周发现微小病灶。

疗效评估:监测化疗(如紫杉醇)或放疗后肿瘤氧合状态变化,预测治疗响应。

转移监测:通过淋巴结光声信号异常(如黑色素瘤转移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早期发现微转移灶。

2.心血管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光声成像量化斑块内脂质含量及炎症细胞浸润,超声评估斑块稳定性(如易损斑块识别)。

心肌功能研究:结合超声应变分析,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收缩功能恢复。

3.神经科学研究

脑功能成像:光声成像无创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癫痫、中风等疾病的神经血管耦合机制。

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检测β-淀粉样蛋白沉积(需外源性造影剂),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

4.药物研发

药代动力学研究:光声成像追踪纳米药物在肿瘤中的蓄积与释放(如脂质体包裹的化疗药)。

靶点验证:结合基因编辑技术,验证药物靶点(如VEGF受体)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三、核心优势:精准与高效的结合

1.多参数综合评估

单一设备即可获取解剖、功能、代谢信息,如肿瘤大小、血管密度、氧饱和度等,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及操作复杂性。

2.实时动态监测

无需牺牲动物即可长期追踪同一目标,如监测肿瘤从原位到转移的全过程,或药物疗效的动态变化。

3.无创与深穿透

光声成像穿透深度达3-5 cm(取决于波长),超声成像可达数厘米,适合小动物全身成像(如小鼠、大鼠)。

成本效益

相比PET-CT或MRI,光声/超声成像仪成本更低,维护简单,适合实验室常规使用。


四、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1.技术融合创新

光声-超声-荧光三模态成像:实现无需造影剂的微米级分辨率,如监测小鼠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血管反应。

AI辅助诊断: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肿瘤边界、预测恶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

2.应用拓展

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结合类器官技术,模拟肿瘤-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评估免疫治疗疗效(如CAR-T细胞浸润)。

纳米医学研究:利用光声成像追踪纳米药物在肿瘤中的靶向释放及疗效。

3.挑战与解决方案

成像深度与分辨率平衡:开发新型造影剂及算法优化,如光声成像穿透深度达3cm仍保持高分辨率。

数据标准化:建立多模态成像数据共享平台,促进结果可重复性及跨实验室合作。


总结

多模态小动物活体光声/超声成像仪通过整合光声与超声技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周期、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其在肿瘤研究、心血管疾病、神经科学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不仅加速了疾病机制的研究,还为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支持。随着技术融合与AI赋能,该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67 Second.